10个中华美德故事

导语:美德是我国的传统历史文化,在我们国家从小就会接受人应善良,要做一个乐于助人小宝宝,这些中华美德是我们从一出生就接受的思想,而且,父母老师也会经常给我们将一些美德故事。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10个中华美德故事,快来一起看看吧。

10个中华美德故事

1、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

2、子路负米

子路家境贫困时,自己吃的是粗陋的饭菜,而从百里之外把米背给父母。后遂用.负米、负米百里‘等表示奉养父母或为奉养父母在外谋求禄米。

3、凿壁偷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4、黄香温席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年纪才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黄香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

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时觉得暖和。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5、卧冰求鲤

王祥,晋朝琅琊(今山东临沂)人,性至孝。其母早亡,继母朱氏,生子王览。朱氏偏爱亲生儿子,常令王祥干重活、吃糙饭。但王祥对父母孝敬,从不懈怠。父母生病,王祥衣不解带,日夜照顾,汤药必先尝后进。继母要吃鲜鱼,天寒地冻,无处购买。

王祥冒着凛冽寒风,在河上脱衣卧冰,冰被暖化了,冰下竟跃出两条鲤鱼,他高兴地拿回家孝敬继母。这件事,深深地感动了继母。继母死后,王祥悲痛,依礼安葬。王祥对其弟王览,十分爱护,王览对兄长特别尊敬,兄友弟恭,远近闻名,时人把他们的居处称作.孝悌里‘。

七岁之师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正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 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尊老爱幼

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正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但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刻苦学习

铁杵磨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样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最后成为有名的大诗人。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爱国爱民

林则徐禁烟

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正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

林则徐应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危害。道光皇帝理解了林则徐的推荐,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

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尊师敬长

毛泽东尊师美德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象燃烧的蜡烛,用知识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终结。

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我们就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毛泽东亲自把老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

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此刻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