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医生家庭的孩子70%不学医”这一现象?

 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由2020年的2.9人提高至2022年的3.28人,这虽已接近“十四五”规划目标(3.93人/万人),但与发达国家每万人口8~10名全科医生的数量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进一步分析全国卫生人员机构分布可发现,截至2022年末,医院占比超过六成(60.7%),基层医疗占比仅三成(31.6%)。

“大医院进不去,小医院不想去”,加之公立医院编制有限,薪资水平与部分医生群体的收入期待存在差距,不少历经五年制、乃至七-八年制的临床医学毕业生并未成为医院各科室的临床大夫。根据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最新统计,临床医学专业每年毕业生规模约在8万~8.5万人,就业率在85%至90%之间,但很多医学院校毕业生进入医院就业的比例不到40%。

在基层留不住高水平医务团队的背景下,分级诊疗推进艰难。2022年,一、二级医院的诊疗量和入院量均较上一年有所回落,但三级医院诊疗人次与上一年持平(22.3亿人次),约为一二级医院诊疗量总和的1.5倍,三级医院入院量则较上一年增加了382万人次。

为什么学医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的缺口仍难以弥合?业界人士认为,伴随“医改”的深入,重视医生收入问题、通过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提高医生收入显得尤为重要。

国家卫健委副主任雷海潮11月初在国新办举办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与有关部门一道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优化医疗机构的收支结构,统筹做好支付方式和人事薪酬制度等方面改革。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全国正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毕井泉表示,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需要在总量控制、不增加社会医药费负担前提下,逐步把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价格下放给医院自己制定。做到医务人员工资性支出主要甚至全部来源于医疗服务收入,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按成本收费不得有结余,若有结余则上缴财正。由正府有关部门核定医院业务收入总额,超出部分收缴。这样能够保证在不增加社会医药费总负担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转换。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