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主观题反套路解析(四)2021新高考Ⅰ卷《石门阵》

高考小说阅读主观题反套路解析(四)2021新高考Ⅰ卷《石门阵》

0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重点考察学生理解(B)、分析综合(C)、评价(D)与探究(F)的能力。

《中国高考报告(2023)》:

高考由.考知识‘向.考能力‘转变。突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探索.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模式,不断增强试题的灵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试题命制考查的重点集中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降低.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收益。

高考评价体内在的三条逻辑线。高考评价体系的内在逻辑和总体特征可以从.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和.情境载体串联线‘三条线索进行理解和把握。其中.核心价值金线‘贯穿高考命题和评价的始终,.能力素养银线‘成为高考命题和考查的重心,情境作为考查载体,是.金线‘和.银线‘的串联线。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高考命题,呈现出.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典型特征。

02

综观2018年至2022年五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小说阅读占主体,主观题为两题,多为常规题(套路题)。随着新高考改革的逐步推进,主观题的反套路倾向越来越明显,反对机械涮题,题目指向考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层次阅读理解能力,更重视考察考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2022年新高考Ⅰ和Ⅱ卷,两道主观题分值由过去的4+6,改为6+6,分值的增加也体现出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视。

高考考查内容凝练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个层面,在必备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力度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反套路题型多样,形式新颖。反套路是建立在套路基础之上,没有套路,何来反套路?反套路是给考生答题设置难度,但反套路并不是说让题目超越考生答题能力范围。题目形式不管怎么变,答案内容都不会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简单解释:题目没见过,但是背后的知识点.我‘学过。这就是.以生考熟‘。 答题的基本思路:一是审题,问什么,答什么,找到答题方向;二是找知识点,题目考察哪一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体系要牢固掌握(必备知识);三是认真分析文本,对照知识点来做分析解读(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反套路题有本质也就是高考由.考知识‘向.考能力‘转变。

【2021年高考】

【2021新高考Ⅰ卷《石门阵》】

8.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4分)

考察内容:鉴赏小说语言表现艺术用法能力

上期链接:

高考小说阅读主观题反套路解析(一)2022·全国甲卷《支队正委》

高考小说阅读主观题反套路解析(二)2022年新高考Ⅰ卷《江上》

高考小说阅读主观题反套路解析(三)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秦琼卖马》

高考真题

【2021新高考Ⅰ卷《石门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石门阵

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

.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

.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正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 延安,1938年秋(有删改)

【具体解析】

【思路】本题考查的是鉴赏小说语言表现艺术用法能力。找出文中王木匠讲石门阵时,使用反复手法的地方,注意是王木匠使用的反复手法;分析其效果;本题4分,思考得分点布局;题目4分,通常有两个得分点。

【解析】文中有多处反复,题目是说.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找出文中王木匠讲石门阵使用反复反复手法的地方是答题第一步。注意文中不是王木匠讲故事时的反复, 不在答题考虑范围内。

一、反复对故事情节的渲染作用,从讲故事的人角度思考。

第一处:.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反复:石头,石头,石头)

王木匠讲《三国》石门阵故事,是想了一番心思的。以《三国》同类故事引入,新颖有趣,吸引人心,为下文正式讲.石门阵摆退鬼子兵‘做铺垫。王木匠这样的设计,就有吊听众胃口的意思,故意不先讲故事,而言其他,有延缓的功效,这从后文听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可得到印证。

第二处:在讲故事的主体部分。

(1).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来了,来了‘,这一处反复,是王木匠在讲故事的开始,日本鬼子进村了,渲染也一种紧张气氛,.把听众给吓了一跳‘就是印证。

(2).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强调小鬼子进村前反复确认八路军已全部撤退,充分渲染出鬼子内心的胆小怯懦。

(3).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通过反复渲染,把日本鬼子侵略贪婪丑陋的内心和罪恶的行径揭露无遗。可以想象,此时的听众内心是多么仇恨,这种仇恨也是通过这一反复得到渲染,也就是加重加浓。

(4).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反复用法,写出了日本鬼子进村时的胆小狼狈和惊慌失措,也渲染出紧张的气氛。表现在故事情节吸引人心,调动听众情绪,引发听众的迫切追问。鬼子进村,结果到底怎样呢?对于饱受日本鬼子蹂躏的村民来讲,鬼子进村时的残暴和毫无人性,大家是深有体会的。

【小结1 反复对故事情节的渲染作用】以上反复手法可以归类到一起加以分析。站在讲故事的王木匠角度来讲,他运用反复手法,用意明显,就是通过反复强调,使故事内容表述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充分具体,让听众如临其境,达到逼真效果;同时渲染出一种紧张气氛,以达到吸引人心的讲故事效果。

【拓展】渲染

渲染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也比喻夸大地形容,如一件小事情,用不着这么渲染。渲染也是一种强调,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强调,是一种浓墨重彩的强调。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以上的反复就有浓墨重彩的强调的意味。把故事讲充分具体,讲生动形象,故意制造紧张气氛,达到吸引人心的目的。

二、反复对故事情节的延迟作用,从听众的角度思考。

反复手法除了‘强调渲染.表达效果外,还有没人其他效果呢?

我们可以以读者的视角来听王木匠讲这个故事,来体会现场听众的心理,揣摸王木匠不断反复的意图。既贴着听众的内心走,也贴着王木匠的内心走。

第一处:故事开头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炒,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延迟:故意不先讲故事,而言其他,有延缓的功效。

第二处:故事主体

王木匠的.讲故事‘是小说主要情节。王木匠讲故事过程中穿插描写听众反应(或问话,或表达听后感受)及现场情况,增强现场感。换个角度思考,其实,我们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是或者说就是.现场的听众‘ 。不同的是,文中是一个讲,一个听;我们是一个讲,一个读。作为读者,我们既要贴着文中人物(王木匠和听众)内心走,我们还要问问自己的阅读感受,是不是在这一次次的反复中,我们有急于知道故事结局的急迫心理。王木匠不断运用反复,不就是在.卖关子‘吗,他的目的:简单的故事曲折讲,故意延迟,让你着急。这其中的道理我们一想也就明白。就如同前面王木匠自己所言,.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一个简单的故事,如果不想点心思,直不笼统地讲出来,那样一点意思也没有。

(1).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延迟:在反复的渲染下,日本鬼子进村了。以日本鬼子的残暴,后面情景很难让人想像。所以宋长发的担心很自然。注意这里听众心理描写.担心‘。作为听众,最想知道的是日本鬼子进村以后会怎样,也就是急于知道故事结局。

(2).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日本鬼子的丑陋心态描写得细致入微,激起了听众的无比愤怒,可谓人畜共愤。从整体上来讲,鬼子进村时的心态,反复讲,也有延缓故事情节的作用。

(3).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这里面的.延缓‘作用看得十分明显。宋长发老婆.急了‘,仿佛也代表了全场听众,.干脆直说‘。听众的这一反应,其实就是王木匠想要达到的效果。故意延缓,激起欲望,曲折生动。

【小结2 反复对故事情节的延迟作用】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王木匠讲石门阵故事时,多处故意使用反复手法,意图就是在有意延迟,既有意渲染紧张气氛,激发听众的好奇,吊起听众的胃口,又有意迟迟不讲大家关心的故事结局,以引发听众的追问。作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王木匠——这是高手! 当然,王木匠是作者刻画出来的,作者才是高手!

【参考答案】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题后总结

这道题目虽然只有4分,但是考生得分率特别低,难度较高。如果单纯从题目来看,不应该算作反套路题,反复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分析反复手法的效果,似乎很简单。但是从题目答案来看,答案有两个关键词(得分点):.渲染‘和.延宕‘,很多考生是答不上来的。究其原因,就是没有结合文体来具体理解反复手法的效果。

对某一知识点的深度理解与灵活运用,才是这道的反套路所在。也就是说,考生知道反复的作用,但是考生不一定知道反复手法在小说中的具体作用。反复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反复是为了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种意思,加深读者的印象,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就小说情境内容来看,王木匠讲故事中多次运用反复手法,其强调作用就是在渲染一种紧张气氛,充分展现故事情场,同时也有故意延迟,吊听众胃口的作用。这些答案的理解不是从字面上了解反复就能够答题的。

从这道题可以看出,考生对小说文本内容的深层次阅读与理解,才是答题关键。有人说这道题目出得很难,考生普遍得分不理想,命题是失败的;但是从答案来看,标准答案是一点也没毛病。我们应该反思的不是命题人,而应该反思考生为什么不能得分?说到底,还是阅读理解能力不够。考生只是死扣知识点的概念,不能在小说具体情境中对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灵活变通和深入探究。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