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是南方小土豆?中国的南北差异到底从何而起?

 2024年刚一开年就出现了好多热梗,其中最火的恐怕还得是尔滨了。“滨子”和“南方小土豆”的甜蜜故事,“东北粗粮”与“广东细糠”的终极对决……细心地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了,最近这些网络热门话题,似乎都是围绕着“南北差异”产生的。那么,中国的南北差异到底从何而起呢?
哈尔滨热搜。来源/新浪微博截图
我们的故事要从一百年前说起。
一百年前,北欧的一些地质学家与植物学家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他们在低纬度地区的冰川沉积物里,发现了仙女木的花粉残留。
这让他们大惑不解,因为仙女木是一种生活在北极附近的耐寒植物,几乎从不在低纬度地区出现。在经过反复的讨论之后,他们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这是否说明,在某段时间里这个地区是如此寒冷,以至于仙女木曾在此处大量地生长?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了自己的寻觅之旅。很快,他们就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都指向了这个猜想——在距今一万两千八百年左右的一段时间里,地球曾发生过一次剧变。这次剧变甚至打断了全球变暖的进程,让地球温度骤降,并持续了近千年之久。迄今为止,人类依然未能完全搞清楚究竟是什么变故导致了这次气温的骤降,有人说是一颗或者多颗小行星的撞击所导致的;有人认为是洋流的复杂变化所导致的;然而无论如何,人类这个种群的命运永远地被这次“新仙女木事件”所改变了——因为气温的骤降导致了环境的变化与一系列大型生物的灭绝,原本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要生存方式的智人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不得不聚集起来,开始尝试进行农业生产。
1
南北之异,从农作物说起

生活在长江与黄河流域附近的智人,他们驯化了稻与麦。
南方吃米,北方吃面,这几乎已经成为了某种“刻板印象”。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水稻驯化地区之一,长江流域诞生了一系列璀璨的早期文明,然而,当新仙女木事件的影响逐渐结束以后,地球的气温再次回升,更北方的黄河流域却忽然崛起,成为了早期华夏文明的中心。
炭化稻谷。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考古学家发现,在公元前两千三百年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这段时间里,华夏文明从“满天星斗”式的多点分布,逐渐变成了“多元一体”的一家独大模式。换言之,黄河流域在漫长的岁月中最终胜出,成为了华夏文明的中心。
黄河流域的胜出不是偶然的,除了水土等自然条件之外,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还是气候。从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可以看出,商周时代的平均气温要比现在高出二到三摄氏度左右,这意味着当新仙女木事件结束后,气温的升高使得长江流域变成了一个酷热潮湿并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此曾有过一个概括性地记载:“江南卑湿,丈夫早夭。”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